【做博物馆,读懂建筑】系列
【做博物馆,读懂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
“层叠”是中国历史城市的突出现象之一。徐州古称彭城,于198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地方志记载,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徐州城址基本未迁,呈现原址叠压状态。近代,徐州“城下城”的奇观因城市开发建设的展开而被重新发现,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仍依稀可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段城市历史被湮没于脚下,仅剩抽象的书面文字。近年来,以地下商业和地铁2号线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徐州彭城广场地下商业规划中为遗址预留了一个面积较小的展览区域,以原址展现层叠的城市历史,同时也展示周边出土的重要文物。
▽项目概览

1. 背景:市中心的城市遗址
在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的整体规划中,城下城博物馆是继城墙博物馆项目后、一个关键而特殊的城市节点。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项目所在的彭城广场位于老城的市中心,具有重要的区位价值。城区主干道与地铁1、 2号线同时交汇于此,人流密集。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虽然上世纪以来彭城广场周边遗址发掘丰富,但原址保护的城下城遗址得到整体展示仍是首次。2020年初,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提前于发现遗址的挖掘工作展开。方案以遗址的保护性开发为中心,随着地层的逐渐揭露,仅空间布局就进行了8次较大调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持的设计出发点是如何处理建筑、遗址和城市的关系,从而再现层叠的城市历史。
▽原址保护与设计范围

2. 时空交错的体验之旅:博物馆与古今城市
博物馆的展品是城市本身。毫无疑问,原址保护的古代城市遗址以及在附近挖掘出的单个文物是主要展品,但事实上,现代都市也是“叠城”中的重要展品。层叠的城市文脉由古今徐州共同组成。因而,博物馆并未采用常规的、螺旋上升或下降的线性路径来回应“城叠城”的历史过程,而是通过时空交错,为参观者营造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的空间错觉。
▽城市入口

▽序厅


其一,借助庭院的空间渗透作用,博物馆建立了地下城市遗址与周边都市环境的联系。位于中部的遗址大厅和考古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遗址大厅主要展示挖掘出的明代文化层遗址,是古代徐州最繁荣的历史片段,正如明李东阳在《重修吕梁洪记》中写到,“东南漕运岁百余万艘,使船往来无虚日”。遗址大厅内,北门大街、铁匠铺、古井等遗址将明代徐州城的生活状态铺展于游人眼前。与之相对,在博物馆东端、平行于遗址大厅处插入了落瀑庭院。庭院通过瀑布的水声隐喻与河流紧密相关的城市历史,同时,将以苏宁广场为代表的现代徐州都市,随自然光线一起引入博物馆,与展厅中的明代城市遗址空间并置,链接徐州的过去与现在。
▽遗址大厅

▽从遗址大厅看考古大厅与落瀑庭院

▽落瀑庭院

▽庭院中的都市景象

▽王宴德政碑
【做博物馆,读懂建筑】城下城遗址博物二
【做博物馆,读懂建筑】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