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一处崧泽至良渚文化时期大型聚落
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为配合海宁经编产业新材料创新基地投资项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宁市文保所,对项目涉及的朱福浜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全面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计143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581个,出土各类遗物1384件(组)。文化堆积包含崧泽、良渚、商周、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以史前时代的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反映出此地曾经是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基层村落。
朱福浜遗址的分布范围约2万平方米,保存形态不规则,被古河道分割成三个片区:西北部一小块,东北部一大块,中间为西南—东北向长条形的核心区。西北片揭露崧泽文化土台2个、房址3处、灰坑4个、墓葬3座,良渚文化土台1个、灰坑9个、墓葬10座;中间核心区清理崧泽文化土台8个、房址3处、井窖1个、灰坑40个、墓葬51座,良渚文化土台3个、房址6处、灰坑78个、灰沟2条、墓葬82座;东北片揭露良渚文化土台7个、叠石圈1个、灰坑9个、墓葬7座。
史前聚落从崧泽晚期延续至良渚晚期,其中崧泽晚期至良渚早期衔接较为紧密,遗迹也相对丰富。文化堆积整体由南往北、自西向东发展,崧泽文化遗存多见于南部和西部,东北片仅见良渚文化遗存。每个片区相对独立,以人工土台为依托,居址多位于土台中部,周边有灰坑、灰沟、井窖等相应的生活遗迹。墓葬也埋在居址附近,排列有一定秩序,或成组,或成排。这种居葬合一的分布格局,体现了浙北地区崧泽、良渚文化常见的聚落形态。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土台分别为10处和11处,两者数量相近,堆筑方式也一致,皆以黄褐斑土、灰褐斑土等多层堆叠,有的夹杂较多红烧土颗粒,局部似有夯筑迹象,残存厚度35~140厘米。部分良渚土台系在崧泽土台基础上扩建而成。土台面积大部分为120~1200平方米,崧泽时期最大土台面积为1260平方米,良渚时期最大土台面积达4200平方米。
崧泽时期与良渚时期的房址数量相同,皆6座。建筑形式也相似,长方形地面建筑为主,多残留成排的柱坑,有的尚存基槽,或铺有红烧土垫土,面积8~42平方米不等。崧泽时期F5保存较好,呈长方形,面积约33平方米;室内铺有红烧土垫土,柱坑16个,分三排,排列较整齐,坑径30~50厘米(图1)。崧泽时期F11面积约14.6平方米,残存9个柱坑,分三排布列。崧泽时期F12位于F11东侧,面积约42平方米,也分三排,残存17个柱坑,部分可见柱芯痕迹。F12是在F11坡相生活垃圾上堆填黄土新建的房址,反映了建筑空间扩展和更迭的过程。良渚时期F6有倒塌的红烧土墙基,平面呈长方形,内有隔墙,面积约22.7平方米;4个疑似磉墩的硕大柱坑呈规则的长方形排列,且位于建筑中央,直径40~66厘米,深50~70厘米,间距95~145厘米,坑内填埋大量红烧土块。

图1-F5
浙江海宁朱福浜遗址【二】
浙江海宁朱福浜遗址【三】